尽快规范“赛道” 让竞赛回归教育本质

2023.02.01点击:

新闻背景:


寒假期间,违规竞赛隐有露头之势。教育部日前发布提醒: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


严禁“黑竞赛”换个“马甲”重生


其实,针对“黑竞赛”横生的乱象,教育部早已重拳出击。自2018年起,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发文“禁赛”,相继叫停学前教育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类竞赛。2019年,教育部也开始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实行白名单管理,并连续公布通过审核的竞赛清单,严厉打击未列入竞赛白名单的违法违规竞赛。


然而,为何违法违规的“黑竞赛”至今仍屡禁不绝,换个“马甲”又能重生?笔者认为,家长“唯成绩论”“唯竞赛论”的教育观念以及对竞赛鉴别判断能力的匮乏,给“黑竞赛”乱象提供了生存土壤。


让竞赛活动回归教育初衷


竞赛加分政策的初衷,本在于选拔特殊人才、促进全面发展,并在实际中产生积极作用。但揆诸现实,近年来其弊端却越来越凸显,乱象层出不穷:出于“掉队恐慌”,学科竞赛成了一些家长“鸡娃”的主战场;为求“隐形加分”,一些父母通过暗箱操作,动用资源为子女弄虚作假,严重损害教育公平;一些培训机构巧立名目、招摇撞骗,极尽贩卖焦虑之“能事”……


对竞赛活动当然不必一棍子打死,毕竟对一些学有余力和有意愿的孩子来说,适当参与竞赛有利于培养兴趣爱好。然而,参与竞赛不该和入学考试、升学加分等混为一谈,这是维护社会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从现实来看,很多“正常”的教育活动,一旦与考试加分等联系起来,很可能“变味儿”,其本身的功能被弱化,甚至会助长教育“内卷”,可以说是有害无益。


教育既要保证公平也要鼓励个性


要彻底改变一些家长把竞赛获奖当作孩子升学“敲门砖”的想法,需要对学校的招生环节进行规范。如现实中,依然不乏学校将竞赛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之一,或是隐性区别对待。说到底,要更严格地执行“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


当然,让竞赛与升学“绝缘”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推进人才培养和选拔规范化、科学化,更好地平衡保证公平与鼓励个性。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光明网、红网)


V视角:


@无名氏EMMA:好多比赛都是山寨的,根本不正规。


@超甜奶罐blue:上中学的时候参加过好多竞赛,也没啥用。


@烦烦先生:违规竞赛赶快取缔吧。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黑竞赛”乱象屡禁不止,某种程度上是“教育焦虑”的体现。如今竞赛结果已经不能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有助于进一步规范竞赛“赛道”。对此,学校和社会各方应不断努力,以期更公平地选拔多元化人才,让竞赛回归教育本质。家长和学生也应当摆正心态,避免被违规机构“牵着鼻子走”。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