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改革如何阔步迈进 ——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扫描

2018.01.24点击: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欠发达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因为改革;40年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了世界中前列,这同样是因为改革。总结40年来中国发展的经验,改革无疑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改革是中国这趟高速列车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是中国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引擎。特别是步入新世纪、走进新时代,中国的教育事业面临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综合改革步入了深水区。怎样把握新的教育?怎样应对新的挑战?怎样跨过深水区?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人面前的必答题。


2018年1月20日,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在北京举行,140项案例入选并公开展示。这项活动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五届,共计有6500项申报案例、690项入选案例。这些入选案例一定程度上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全国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员工在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不懈努力和他们巨大的创造性。


教育改革创新实践是 怎么走出来的?


在本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中,江苏是名副其实的“丰收大户”,入选140项案例中江苏有17项。那么,江苏这17项案例是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是各方重视、全员参与。在江苏,省市县校各级层面都在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参与人员既有行政部门同志,也有学校教师、教研室同志等,他们都有自己立项的课题。


其次是聚焦问题、试点实验。江苏教育中一旦出现了问题,马上就会选几所学校、几个地区同时进行试点,尝试不同的路子,并在这个基础上总结、提炼、推广。


再其次是指导培训、协同支持。江苏有各种各样的培训和指导,光是支持教师到国外接受培训,全省每年就有2800人次,仅省级财政支持就投入1亿元,还不包括市县。


“正是有这样好的环境,才孕育出较多的创新项目。”葛道凯说。


上海在过去几次PISA测试中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针对教师水平的TALIS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学理念和实践、校长领导能力、学校氛围、课堂效率方面远远高于其他参评国家。上海基础教育特别是教师教育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英国专门拨款4100万英镑在全英8000所基础教育学校引进上海的数学教材和教学方法。


上海教育为何如此有吸引力?在本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展示会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进行了解密:“最关键的是教师层面的管理培训方式创新。”


李永智介绍,上海的具体做法包括:第一,严把教师入口关;第二,把教师放在一个团队中培养,指导和规划他们的成长;第三,对所有教师实行全员、全程精致培养,也就是从他们获得教师资格证开始到入职,包括到后面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为他们精心设计发展的路径和支撑的资源及方式;第四,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好校长,上海特别重视校长的培养,同时重视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


从职前培养到初入职教师,再到骨干教师,全员、全程、全领域、全覆盖,上海的经验给教育界同行很多启示。


山东省在历次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中都有10%以上获奖项目。“这对我们鼓舞很大。这是对山东省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激励和肯定,也是我们山东省教育改革发展很重要的动力。”山东省教育厅正厅级巡视员张志勇说,山东今年的获奖项目之一是化解大班额难题的改革经验。


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教育大省,中小学超1.35万所,在校生约1173万人,在教职工8000多万人。2014年,山东小学大班额超过40人的比例达38.23%,中学超过50人的比例达43.96%,高中大班额比例更是达74%。


这个大难题怎么破?


2015年9月6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对解决大班额问题做出了顶层设计:特事特办,综合施策,用好存量,扩大增量;提出给人、给钱、给地三大政策;明确一县一策、市域统筹、以县为主,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人口变动趋势推动大班额问题解决。


政策推行两年多以来,山东完成工程量1274亿元,改扩建学校2976所,新增教师13万名,新增学位252万个,基本上解决了大班额问题。


“如今,培训、编制、职务职称评定向乡村教师倾斜都没有问题,但是,干了这么多事,城乡教育还是有差别,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新时代,乡村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怎样推进教师教育和教师进修?”在此次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展示会上,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说,为解决这一难题,北京出台了一个开放型教师实践活动计划。


李奕介绍,在这项计划中,北京把教师教育和进修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乡村教师,并进行乡村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把乡村教师教学培训的研修和课程计划交给市场,用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同时也决定到底谁是乡村教师最需要的优质培训资源,而不是靠师范大学或者教研中心。在市场机制下,有的培训课被“秒抢”,有的课则挂一学期也没人选,而课时报酬是靠听课课时积累的,哪怕是特级教师,如果他的课挂一年也没人来上,那就没钱、没学分。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乡村教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让每个乡村教师都能成长、有获得感。”李奕说。


如何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同时做好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是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当前的重要任务。


中国正逐渐走向世界中央,对外、对内都有不少重要的发展倡议或政策,“一带一路”倡议、精准扶贫就是其中一部分。


西安交大就一直在思考,在新的国家发展需要下,学校怎样进一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该校2015年1月22日发起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大学加入,只要有合作意愿,共同承认古丝路“共享、和平、多元、包容”理念的,都可以成为联盟成员。到现在为止,已有36个国家的140所大学加盟,学校与40多个联盟内高校签署了协议,开展“一带一路”政策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并逐渐服务于企业,选定“一带一路”上中亚、西亚国家的高级专家,与国家电网、香港电灯、香港理工等开展企业高端管理人员培训。


西安交大副校长席光表示,学校正全力打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把新校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共享的中心,打造成西部的人才、科研共享高地,进一步服务好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安徽农业大学发挥自身特色学科优势,通过三项创新、四体融合,探索打造出一条教育精准扶贫之路。


“我们的使命是造就人才、改良农业、救济农村。在科技开发大别山中,学校先后有300多名教师参与,培训学员100多万人,大别山山区八大支柱产业中的6个是我们学校直接参与开发的。”在本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展示会上,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蒋家平介绍说,“30多年来,学校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道路,我们称之为‘大别山道路’。在这条富民、兴校、育人的道路上,学校累计推广农业技术和科技成果1500多项,其中200多项成果成为省内主导产业,助力近百万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区域教育改革创新的 切入口和着力点在哪儿?


辽宁省沈阳市在此次活动中申报的案例名称是“全额全纳实施弹性离校”,这一创新做法获得了最具含金量的“特别奖”。


2017年初,沈阳市委、市政府了解百姓对教育的意见、建议,35%的老百姓提出了对弹性离校的需求。


“百姓对于弹性离校的需求成了我们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在参考其他城市的相关政策后,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分民办、公办,所有中小学学生全部纳入,都有资格申请弹性离校。市级财政全部出资列入财政预算,不向学生和家长收费,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学校接受课后服务。”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在本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展示会上说,“我们的着力点就是做好课后服务,主要体现在内容上的丰富多彩。小学生做完作业,提倡不背书包回家,做完作业之后再进行德智体美方面的活动,也包括阅读等。初中高中是完成作业、答疑解惑,对他们进行辅导,同时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如今,沈阳的统计结果显示,小学阶段82%的学生同意弹性离校,初中生达90%,高中生达到了99%,汇集了沈阳市接近50万的学生,让老百姓对教育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沈阳的这项改革,牵出了区域教育改革创新如何找准切入口、区域改革该在哪些方面着力的问题。


在本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展示会上,多位参会局长对此表达了观点。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副局长李立水看来,任何一项改革创新都是围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石家庄普职融通办学模式的探索也不例外。


石家庄的这项改革最开始是基于职业教育招生难而考虑的。职业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才和物化资源,但是面向普通中小学开展这项工作非常难。


“这就成为我们最初的一个改革切入点。我们的目的就是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资源共享方面,实现教育设施资源共享,教师、人才资源共享,还有课程资源共享,这样一来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李立水说。


中小学渗透职业教育课程,尤其在中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让孩子们了解职业、知道行业,奠定未来正确的择业观。目前高中阶段已经实现普教和职教学生学分互认,通过正确的考试互转,让学生增加了多次选择的机会,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


“经过实践探索,我们把结合点找准以后,政策上有支撑,理论上真正按照人才规律培养孩子,使孩子能适应社会,减轻学校负担的同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李立水说。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认为:“做教育改革,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在老师眼里,孩子应该是我们的中心。”


项海刚说:“我们要经常思考三个问题:第一,要找寻到自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对这个地区、这个部门所承载的历史积淀在哪里;第二,找准我们现在在哪里,比如,原来在农村很容易找到方向,东南西北道路非常熟悉,现在在城市,灯火辉煌了,我们有时却恰恰忘记了方向,找不到我们自己在哪里,所以要找准定位;第三,我们做的改革一定要明确我们要往哪里去,‘哪里去’这件事就是一个方向,如果我们把这样一个“哪里去”的方向和我们的核心、人民的中心、学生的中心忘了,改革一定会失败。改革不怕有曲折,只要我们把握好方向、认准目标。”


“无论干什么事情,我们一方面要思考怎么样干事,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怎么样干成事。”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局长覃照说,“教育的改革尤其如此,就像我们推进高中阶段的结构性改革一样,首先思考怎么干,干的方向必须是正确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怎么样把改革的措施推进到位,对高中阶段的学校、布局的调整,对学校‘3+3’结构的调整,对校长竞聘的改革,我们的出发点是公平,让学生、学校、老师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的教育资源,同时在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老师、校长有选择权、办学自主权,这是他们内升的动力。所以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能得到人民群众和领导的支持,这也是我们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关键。”


张海荣是一个教育“老兵”,2017年4月返回到教育系统,任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局长。


一上任,张海荣就接到改革任务——中考制度改革。对于这个“命题作文”,晋中通过探索一套新的办法得以顺利推进,张海荣用四个特点进行了总结:全科开考,选科计分,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回头来看,到目前,这项改革推进得比较顺利,没遇到多大障碍。


在张海荣看来,一次改革的任务不能谈得太多。“我们要把改革改哪些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得到什么样的效果想清楚搞明白。如果一次想解决的问题太多,想一蹴而就,就很难。改革要循序渐进,持续地推进。”他说。


会上,几位局长一致认为,坚持做教育改革创新,既需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又要有推进改革的智慧。一是既要坚持尊重教育规律,又要注重借鉴跨界的经验,用好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甚至农业管理的经验;二是既要坚持发动教育战线的力量,又要注重争取家长,争取财政、编办、人事甚至街道办的支持,善于化阻力为助力;三是教育改革创新既要有单兵突进、点上突破的担当和勇气,也要注重整体改革的谋划和安排;四是既要注重整体的推进,同时还要鼓励教师们参与教育改革创新,激发他们多做微创新,用若干的小创新撬动大的、整体的创新。


如何突破学校改革创新的难点?


在本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展示会上,多位入选案例校长围绕如何突破学校改革创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教育改革最难的地方是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说,“37年前我刚去的时候,我们学校是个100来人的小学,发展到今天成为教育集团,我想我们真正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把教学合一,把生活教育理论贯彻在实践当中,慢慢带动教育的发展。我们真的要好好传承。”


杨瑞清介绍,行知小学统计了三个数据,第一是让3000多名乡村儿童享受到了优质教育,第二是接待了36万城市学生来学校体验乡村生活,第三是接待了100万学生来这里学习中国师生文化。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杨培明认为,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最难的,是解决教育理念的先进和教育现实的困境两者之间的矛盾。“我们面临着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面临着家长对教育的多元诉求,我们也面临着我们孩子的全面、全体、有个性发展需求,这些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校长面前的现实问题。套用一句流行的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尤其作为高中校长,升学率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怎么实现戴着镣铐把舞跳得精彩?”


杨培明认为,要办“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教育。“所谓面子,就是社会各界,包括我们的家长、学生关注的显性教育质量。同时,作为一个教育人,尤其作为我们对教育有自身理想和追求的人,怎样才能够坚守学校百年的传统,同时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教育的本来样子来办教育?这需要在面子和里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所学校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对自身历史传统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继承之上。”杨培明说,“我们发现,从传统书院到现代高中,审美成为我们这一所学校的文化基因。在学校新的发展时期,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传统教育的时代转换。最近5年,我们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依托我们省美育课程基地的建设,在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让学校教育走向美学境界的发展路径。近几年的实践深刻地告诉我们,面向未来的教育要立意高远,致力于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在河北正定中学校长周庆看来,学校教育改革创新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校长的思想变成中层干部的思想,再变成教师们的行动。“每一位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但是校长的思想能不能很快地为中层干部所接受?如何缩短时间差,缩短的过程中不使中层干部产生反感?同样的道理,中层干部理念落实到教师那里去,同样要缩短时间差,不产生反弹和反感。这是我们学校改革创新中面临的大问题。”


云南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实验学校校长杨立雄认为,学校教育改革创新最难的就是确定改什么。在他看来,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它是寻找的命题;第二,它是确立的命题。“我们一方面要寻找到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改;另一方面要寻找教育的智慧,因为确立了在这个点上改,我们还需要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我在想这个最难的命题,我们寻找到、确立了以后,可能它会是教育当中的一个概念,或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或是我们的一种价值观念。先确立这个点,再从最微小的改变开始,围绕这个点画圆圈,慢慢放大、辐射。”杨立雄说。


学校课程改革,是很多学校关注的改革重点、难点。人大附中在这次评选活动中,参评并入选的案例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综合实践——课程创新与人工智能”。


在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看来,世界在不断变化,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在复杂人生中求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决胜未来的关键技能,锻造学生人格,使学生拥有决定性的人生优势。因此,一所学校要有特色,但是不能只突出特色不突出综合,基础教育重在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让学生各取所需。所以要科学合理、文理兼容”。


为此,人大附中构建了“纵横开合”的课程体系。纵,就是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体系,以中学为主,在创新方面开设大学和小学部的课程。翟小宁说:“不能否认,有些孩子学有余力,可以提前接触大学的课程,有的孩子甚至可以接受研究生的某些内容,实践证明他们是能学好的。”横,就是注重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学习。现在学校壁垒打开,原来的分科学习是工业化时代特色的教学模式,现在看,很多的创新都不是分科创新,而是交叉创新、跨界创新,要由分科教学走向综合教学。开,就是开放的视野。学习空间和学习机制要开放,服务的个性化课程就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开设的课程,可以是一个学生开设课程,可以是几个学生开设课程,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开设课程,还可以让学生当老师的老师。合,就是课程的聚焦,立德树人。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1月24日第4版 版名:新闻·深度